得知參訪學校臺中市北新國中、大甲國中所規劃的參訪行程時,心中冒出「也未免太巧了吧!」我所服務的學校,去年獲得『關懷台灣文教基金會』的經費贊助及課程安排,處於發展mbot機器人草創階段,尚未摸清如何配合新課綱,怎麼國教院就這麼剛好安排了這樣的行程給在D班的我,特別是另一位同事在B班是前往攀岩,真的只能說,一切都是緣分啊!
走進這兩所國中的科技教室,如同當初『關懷台灣文教基金會』安排我們去參觀臺北市仁愛國中科技教室一樣,空間明亮寬敞、樂高與智高積木一大箱、教室周邊架設了電腦跟機器人、協助指導學生侃侃而談、特別是天花板比一般教室高上許多。難怪當初我們學校在規劃科技教室時,一直被市府檢討空間規劃,但這也沒辦法,現階段無法為了新課綱生活科技領域蓋設新校舍,只能在軟實力課程方面加強。看到這兩間大校持續的、漸進地在進行課程、落實生活科技正常化教學、普及學校內每一位學生,不分彼此;而全校共210位學生的我們,卻僅能將課程先挪入社團課程,先篩選程度較好的學生。當時我在想,這些同年齡層的孩子,在國中端所接受的教育就產生了落差,那未來在大學、出社會時,會不會差距更大。想到這裡,或許我真的該換角度思考,程度好的學生不會缺乏資源,類似的資源他可以在很多地方涉及,我們該關注的是弱勢的學生,他們才是真的需要學校方面給予資源的,讓這些孩子藉由教育翻轉命運。
另外更訝異的是,這兩所國中也是教學卓越學校,完全顛覆我的想法。我服務學校所在的縣市,一直告訴我們,教學卓越在小校最好實施,最好得獎,大校很難,但今天參訪的兩所國中學校,規模算是相當的大!隨著時代變遷,課程及教學領導已成為學校行政領導的核心,北新國中的「泳閱機極」、大甲國中「動手即動腦」,皆是由下而上,建立在既有的課程基礎上,而非突兀產生。打好根基後,再透過校內同仁不斷努力,不斷激盪產生火花,漸漸發展成校本課程。相較於我們被局裡指定,跌跌撞撞三年過去了,正想要停下腳步思考如何修正,卻被局端告知準備將這三年課程拿去教育部參賽,措手不及之外,自認課程尚未成熟,也因應新課綱需要大改造以符合師資結構,突然的參賽不知意義在哪?
因為不足,所以要學習,感謝國教院的安排,他山之石可以攻錯。在參訪學校行政團隊的專業對談中發現,一個特色學校需要找到學校的亮點與卓著的成果,必須犧牲一群無私奉獻、戰戰兢兢的老師們,學校的成敗關鍵是學生的學習,但老師的投入是催化劑,因為老師願意共同營造學校願景,路才能更加久遠,如何經由優質及特色課程的設計、實施,以吸引學子就讀及家長青睞,也是我們必須去積極面對的。
盼望未來與即刻,我省思並期許,與同仁打造出屬於「仁德文賢」的特色課程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